1、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一旦出资到公司,就不能退出股份。2、股东如果不愿意再继承作为该公司股东,可以将股权转让给其他股东或者股东之外的人。3、如果符合《公司法》第七十四条规定的条件,股东可以要公司收购其股权。《公司法》第三十五条 公司成立后,股东不得抽逃出资。第七十一条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两个以上股东主张行使优先购买权的,协商确定各自的购买比例;协商不成的,按照转让时各自的出资比例行使优先购买权。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七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股东会该项决议投反对票的股东可以请求公司按照合理的价格收购其股权:(一)公司连续五年不向股东分配利润,而公司该五年连续盈利,并且符合本法规定的分配利润条件的;(二)公司合并、分立、转让主要财产的;(三)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股东会会议通过决议修改章程使公司存续的。自股东会会议决议通过之日起六十日内,股东与公司不能达成股权收购协议的,股东可以自股东会会议决议通过之日起九十日内向法院提起诉讼。
您好,北京市盛廷律师事务所为您解答。
征收,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在依法作出补偿的前提下,利用公权力强制性的将集体或私人所有的财产征归国有的行为。
但是收购更像是一种在双方当事人达成合意的条件下,双方形成的一种买卖行为。
二者相比征收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而收购则仅仅取决于双方当事人自身的意愿。但是现实也存在相关部门委托国有公司以“收购”来代替应当依法进行的“征收”,这种情况下虽然该项收购协议名义上的签订主体是投资公司,但此种收购本身属于征收职能的委托,因而此种收购协议可能就具有了行政协议的属性。
广场协议并未改变日本和德国的国运,他们日后的发展几乎都是自己所选择的,面对林中的两条路,日本不过是学习大部分国家一样走了最容易的一条,而德国选择了人迹稀少的那条。
五国财长
很多人都认为日本的衰落是因为美国强迫日本签订的广场协议,那么如此重大的广场协议是个什么玩意儿呢?
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简称G5)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的协议。
总结一下,就是美元贬值,日元、马克等其他国家货币升值,在日元升值将会对日本国内大量的出口导向型企业产生不利影响的情况下日本为什么还签呢?难道真的是美国把刀子放在了日本脖子上?
但是令人吃惊的是这个协议并不是美国人提出来的,近年出版的由号称“最伟大的联储”沃尔克和日本前大藏省国际金融局长行天丰雄合著的《时运变迁》中详细叙述了广场协议的由来。准确的说,广场协议根本就是日本牵头发起的。
在1980年美国贸易收支赤字260亿美元,在今天看来这不算什么,但在当时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大事,在随后的1980年-1984年贸易赤字不断扩大,1984年国际收支更是出现了1020亿美元的赤字。
时任首相中曾根康弘与他的智团们认为当时的日元过于坚挺,日本的贸易顺差过大,长此以往,日本定会成为国际汇率市场上的靶子,所以日本最好的选择是和美国联手提高日元汇率。
主管日本经济的大藏省也认为美元汇率出了问题,当时上台的里根总统通过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操作把美国银行利率提得极高的同时成功驯服了困扰美国长达十余年的滞胀(就是物价在涨,工资却不涨),把全世界的资本都吸引到了美国,美国人躺着都能不愁吃喝,但正常的人都知道这样的日子不可能长久,同时这会造成美国全球体系范围内的国家出现资金荒。
苏联
一旦出事,那么身为资本主义老大的美国定会首当其冲,可别忘了当时还是80年代,苏联解体要到90年代后去了。那么谁来扛苏联这头巨大的主义蛮兽是个巨大的问题。所以一定要和美国人,欧洲人说明问题的严重性,联手把美元的汇率压下去,先把老大哥扶起来扛着苏联再说。
而这里面也包含了日本人对日元国际化的小算盘。此后日本企业果然依靠着飙升的日元汇率大肆投资海外市场,成功地再造出第二个日本。
泡沫经济在日本的发展史上可谓是浓墨重笔的一章。
泡沫经济
在日本泡沫经济巅峰,东京证券交易所日均交易额达到8.8兆日元,总市值突破了611兆日元,占到了全球证券市场28%的市值比例。日本股市的成交量比大洋彼岸纽约证券交易所高出1.8倍。
全国中心的东京城市圈的地价也开始起飞,1987年涨了23%,1988年,一年直接涨了65%,一直到泡沫经济的破灭房产价格才刹住了车,而在那之前,仅东京城市圈内的房产价值就可以买下整个美国了,虽然后者是前者面积的800多倍。
虽然泡沫经济的开始源于《广场协定》的签署的1986年,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像国内鼓吹的那样紧密,更多的是因为当时日本央行错误的政策,同样是签署《广场协议》货币大涨,国内军事力量主力是美军的德国却并未失去所谓的十年,二十年。
导致日本泡沫经济“繁荣”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当时日本央行实行的宽松的金融政策,它是“泡沫生成的必要条件”(日本前央行总裁速水优语)。面对1986年稍显衰退的经济征兆,日本央行在1986年分四次把基准利率从 5%下调到3%,并且在87年2月再次下调0.5%,达到当时的历史低点2.5%。
日本股市
日本企业的竞争力本来就强,而且也有当时国内产业政策的扶持,靠着经营的转变与自身的高水平技术日本的高科技产品出口大增。央行只要拨乱反正,维持过去的金融政策即可平稳度过货币升值的窗口期,加速国内企业的国际化。
到了87年年中,虽然经济就开始出现复苏的迹象。本来这时央行应考虑加息以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可是由于当时国际及国内的情势,迫使日本央行把2.5%的超低利率维持了2年零3个月,直到89年5月31日才上调到3.25%。长期维持低利率政策的最大负面效应是,强化了人们对低利率将长期持续的幻觉。
大量低廉的资金被企业贷出后不知何处安放,只好一股脑地投入金融投机炒作之中。日本国民也陷入了泡沫的幻梦中无法自拔。
低利率造成日本全国都敢于大肆举债,此时日本央行也看出自己错误的金融政策,打算通过去杠杆来降低全国的负债率。但国运这个东西真是说不清道不明,日本央行前期错误的金融政策导致泡沫滋生,而后期又不幸地遇到了有“疯狂原始人”之称的三重野康。
本来去杠杆这个东西就要谨慎行使,因为稍不注意就容易不分好坏地将所有企业都一网打尽。截断企业的现金流,让多年幸苦发展的一江春水向东流。成功的去杠杆就像美联储2008年面对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那样,短短几年就一扫阴霾,美股牛到至今,创造了有史以来最长的繁荣期。而失败的去杠杆莫过于日本在1989年做的那样给整个国家带来了长达数十年的失落。
三重野康
1989年底,三重野康出任日本央行行长,这位日本经济奇才极度讨厌通胀,当时主流的经济学家认为投机是自由市场不可避免的副产品,自有市场规律来进行奖惩,但他就是不听。
他上台后五次提高利息,终于在1990年8月,日本的利息由最低的1%飙升到6%。一顿操作猛如虎,弄得日本连叫苦。
随着市面上流动资金的缺少,日本的股票开始暴跌,紧随其后是1991年房价开始下跌。在三重野康上任一年内,日本股市市场蒸发了将近50%。由于日本的整个金融市场环环相扣,经济增长又和虚高的资产价格,消费泡沫相关。老百姓早已经把钱从银行搬到了股市,楼市和其他理财产品中。最终整个资产价格泡沫的破灭,对社会引起了连锁反应。这让许多日本人的财富一夜之间回到了解放前。
同时大量优质企业因为现金流的短缺而不得不屈辱的进行破产重组,大量银行也因为烂帐,坏账跟着倒闭,一时间,大量日本员工涌入了人才市场,但公司却寥寥无几。在经济泡沫破裂后,日本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经济萧条,更为重要的是,此后社会上长期弥漫着一种无法摆脱,找不到出路的低迷情绪。
细细的分析下来我们会发现实际上决定成败的多在自身,外力终究只是影响而不是决定,否则的话我们无法解释为什么同样是互相开放市场,同样是施加了苛刻的限制的情况下丰田却能越活越滋润,同样签订了《广场协议》的德国为什么没有失去那二十年。受害者心理不可为,打铁还需自身硬。
莫道谗言如浪深,
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
因为负债几百万,为了保护前妻和财产,他净身出户,与前妻离婚了。离婚后,他找了一个女强人。他一直对前妻很愧疚,想尽办法从妻子的身上榨取钱财来弥补前妻和儿子。
葛先生与前妻育有一个儿子,他前妻是一个贤妻良母,他很喜欢前妻。
葛先生曾经是一个事业有成的人,住大别墅,还有几百万存款。
后来,他沉迷,把存款全输掉了,还倒欠几百万。
为了不连累前妻,葛先生和前妻离婚了,别墅给了前妻,儿子的抚养权归他。
他不但净身出户,还背了几百万外债。而他前妻则一身轻,一点债务也没有,还住着一栋大别墅。
葛先生离婚后,想东山再起。
当时,他有技术,有市场,就是没有钱。
为了东山再起,他一直在寻找一个合伙人。
袁女士是一个富二代,从小到大生活无忧,没有吃过苦,她和前夫育有一个儿子。
由于某些原因,她和前夫离婚了,儿子的抚养权归她。
袁女士离离后,遇到了葛先生。
袁女丈有钱,是个女强人,做事风风火火的。
袁女士就是葛先生期待的那根救命稻草,他努力追求她。
最终,两人各带着一个儿子,组成了一个重组的家庭。两个人在一起没有生育一个共同的孩子。
两人结婚后,葛先生出技术,袁女士出资金,两人一起合伙开了一个矿石加工厂,葛先生作为工厂的法人代表。
工厂的资金全部都是由袁女士筹资的,葛先生一分钱也没有出,他只出技术。
袁女士的前夫在南京市中心留了一套房子给她和儿子,她把房子拿去抵押贷款办厂。
办厂的第一年,没有成功,亏了。
袁女士的压力非常大,她想尽办法筹钱,而作为她丈夫的葛先生却一毛不拔。
葛先生知道妻子经济非常困难,他只看在眼里,心里却一点都不着急。
葛先生由此至终都没有想过在金钱方面,会给妻子袁女士一点点帮助,但凡他有一点钱,都会拿去补贴前妻。
后来,袁女士把房子给卖掉了,拿来还债。房子没了,又欠一屁股债。她咬了咬牙,依然坚持自己的创业梦,于是她又想办法筹钱。
袁女士的父母已经80多岁了,两老看到自己的女儿这么拼命地创业,他们也很支持她。
两老把自己在小区的一套房子卖掉了,卖了200多万,他们把这些钱全部都给了女儿袁女士办厂。
两年过去了,厂子还是没办成功,而且把父母买房子的钱全部都亏掉了。
当时的技术确实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非常难,无法攻克这个问题。
失败乃成功之母。
袁女士仍然坚信总有一天,她会做成功的。于是,她又到处筹钱。
袁女士的娘家人给了她很大的支持,只要她打个回娘家,跟娘家人说她没钱了,娘家人总会想方设法给她筹钱。
后来,她的弟弟帮她办了几百万的信用贷款,让她坚持了下去。
又坚持了两年后,袁女士依然没有把工厂办好。
在办厂的第五年,袁女士的弟弟和弟媳妇因为转业了,得到了一笔转业安家费。
他们二话不说就把这笔安家费都给了袁女士,并且没有写下一张欠条的。
不但袁女士的娘家人支持她,就连她的姨夫也支持她创业。
袁女士的小姨因为意外离去,得到了一笔12万的安葬费。她姨夫把12万全部给了她,全力支持她创业。
娘家人就是袁女士最大的后盾,他们希望她能够创业成功,希望她幸福。
他们知道袁女士是一个女强人,他们都坚信她总有一天会成功的,所以都在后面默默地支持她。
袁女士办工厂的那几年,前前后后大概投入了七八百万,而这些钱都是娘家人给予她的帮助。
而她的丈夫葛先生仍然是一毛不拔,他总抱着一个员工的心态。反正工厂亏本了,他也不在意的,在经济上从来都不帮妻子减压力。
但凡他身上有一点钱,都会拿去补贴他的前妻。他觉得他前妻跟着他没有过上好日子,所以一直都愧对前妻。
葛先生由此至终一直都没有放下前妻,而且频繁和前妻联系。
而他的这个举动,就让妻子袁女士非常不满。
袁女士也知道葛先生爱的不是她,只是想利用她为他东山再起而已。
就在袁女士辛辛苦苦的办厂的时候,葛先生没把心思放在工厂里面。
他前妻一个打给他,他就会风风火火地赶到前妻那边,把工厂和妻子全部都抛到脑后。
袁女士心想,丈夫对前妻还是念念不忘的,万一她的厂子办成功了,他们赚了钱,丈夫肯定会抛弃她的。
于是,袁女士就多了个心眼。
那时候,她的工厂还没有步上正轨,但是还是有一点点收益的。
每当有了收益之后,袁女士都会帮葛先生还债。她心急如焚地帮葛先生还债,却根本不知道葛先生在外面欠了多少债。
而葛先生一点压力都没有,他将妻子帮他还债视为理所当然的事。
葛先生一直都是这样,把债务抛给了妻子,把温情留给了前妻。
葛先生因为欠下了几百万外债,经常有人上门。
他对于自己欠下的债款,一点都不害怕别人上门。
他觉得没钱也一样能高枕无忧,过年可以炒一个青菜也能接受。
因为他知道妻子袁女士是一个女强人,就算天塌下来了,也有她顶着。
所以他把所有的压力都让袁女士来承受,自己躲在一边活得非常潇洒。
袁女士之前从来没有吃过苦头,如今过年了,她都不敢上街买青菜,不敢见人,她感到压力山大。
袁女士很害怕,她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来向她,她每天过着心惊胆跳的日子,连外面的太阳也不敢见。
葛先生看到那时候厂子还没有盈利,他自己作为工厂法人的话,如果工厂负债,他也是有一定的责任的。
如果工厂没办成功的话,他真的不敢想象后果。
办厂第五年,袁女士要求把工厂的法人代表更改为自己的名字,而且提出离婚。
葛先生因为欠了很多债,一直都没有还完,袁女士一直都在帮他还。
所以,他没有提出任何的要求,就同意把工厂的法人代表更改为袁女士的名字,并且同意离婚。
这样,离婚之后,他对于工厂的亏损,是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的。
两人离婚不离家,仍然住在一起。
2年后,厂子办成功了,并步入正轨。
袁女士都不知道自己帮葛先生还了多少债了,她一直都在帮他还债。而她的工厂赚了钱,她也和他一起在分享收益。
葛先生过上了好日子了,当然也会一直想着他的前妻和儿子。
看到工厂办起来了,葛先生眼红了,一定要为儿子争取工厂30%的股份。
葛先生考虑到他与袁女士已经不是夫妻关系了,袁女士的财产也不是他们的共同财产。
他知道这个厂将来都是袁女士的儿子的,跟他没有关系,所以他就要为自己的儿子争取一部分权益。
即使袁女士愿意和他分享那个工厂的利益,但他仍然不心满意足。
他觉得袁女士给他的那些钱,就好像是施舍一样,万一哪一天她不给了,那他就没有任何的保障了。
于是,他就强烈要求袁女士把工厂30%的股份转让给他的儿子。
袁女士坚决不答应葛先生这个要求,她认为这个工厂是她和她娘家人的功劳,葛先生没为她付出过一分钱。
而且,在她办厂的时候,葛先生表面上与前妻是离婚了,但他们的关系依然与以前一样。
葛先生的前妻和她娘家人有任何问题,他们只要打一个给他,他立马会不顾一切地奔赴到那一边去。
就连前妻的弟弟要找工作,这样的问题,前妻打给葛先生,他也会立马给她安排的。
对此,葛先生给出的解释就是,他的前妻是一个非常温柔的人,没心机;而袁女士非常奸诈,一个很有心机的人。
他和袁女士在一起没有安全感,他和前妻在一起就很有安全感,他们的感情很深厚。
听了葛先生的话,袁女士非常伤心。
她为了帮葛先生还债,7年以来都过得非常艰难。她7年来都没有买过衣服,都是穿以前的衣服,甚至穿她外婆和她妈妈的衣服。
她做得这么节省,就是为了给葛先生还债。哪怕葛先生还欠一个人的债没还完,她心里也不安心。
袁女士处处为葛先生着想,而他想得的全是他的前妻,这样袁女士觉得非常不公平。
袁女士害怕一旦她把工厂的30%的股份让给他儿子,他与前妻的联系会更加频繁。
这样对她是不公平的,他前妻没有承担过葛先生的一分外债,却能光明正大地享受着她奋斗多年来的成果,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看到袁女士坚决的态度之后,葛先生就提出了另外一个建议。
他建议他们重新办一个厂或公司,两人各占50%的股份,而他把自己那50%的股份让给他的儿子。
袁女士坚决不同意这个建议,毕竟开一个新厂不一定能办成功。
而且开厂需要很多资金,而这些钱全部都是由袁女士承担的,葛先生不用掏一分钱。
如果公司亏了,葛先生没出一分钱,他就毫发无损。
如果公司盈利了,葛先生就能够占到50%的股份。
这个项目明显对于葛先生就是有利的,他真是会精打细算。但是袁女士不是傻子,她当然不会同意葛先生的建议。
人心不足蛇吞象!
袁女士已经帮葛先生还了几百万的债务了,而且工厂盈利的钱,她也和他一起分享,但他还是不满足,仍然想分更大的蛋糕。
一个人如果贪得无厌的话,只会让别人厌恶。
恒林(广州)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提供酒店回收,空调回收,电脑回收,库存物资回收,稀有金属回收、设备回收、废旧回收、物资回收、有色金属回收、各种废品回收等,可提供上门回收服务,欢迎来电咨询。
我们以诚为本的经营理念,诚信合作、机械设备价高同行,服务大众,具备多年回收经验,专业人员上门估价,价格合理。我们将竭诚为各公司及工厂提供快速热情周到服务,欢迎您的来电!15989003408
联系人:张先生
手机:15989003408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东路70号